12月6日,应太阳集团2007网站科技处、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浙江海洋大学周英棠教授、暨南大学范晓芸教授做客太阳集团2007网站“研究生学术月”活动暨“未央导师论坛”,同时基于赵进才院士工作室、西北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生态环境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两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相结材料在催化、检测及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与探讨”“硼基极性材料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相关教师、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会议。环境学院学术院长王传义教授主持会议。
周英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构建具有同晶材料的金属同质结构是合理设计高效催化剂的重要途径,但实现非贵金属同质结结构的可控制备以及探索其晶相相关的应用仍然具有挑战性。他在阐述相结材料传统制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流控制备非贵金属同质催化剂的新思路,并介绍了其在光催化制氢、分析检测、抗肿瘤等场景的应用。此外,他还深入分析了同晶同质结催化剂具有较高载流子分离效率的原因,解析了同晶同质结催化剂在抗肿瘤方面的生物学机理。
范晓芸教授以“抗生素类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为切入点,介绍了现阶段高效去除抗生素类污染物的难点和挑战,详细阐述了其科研团队通过借助光/压电效应,驱动硼基材料对抗生素类污染物高效去除的新突破。他认为,硼基极性材料中存在的极化电场,为自由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其相对于传统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因此在催化去除污染物等环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会后,周英棠教授和范晓芸教授就相关专业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气氛热烈,参会师生表示受益匪浅。此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暨“未央导师论坛”给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拓宽了师生的科研视野,激发了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
新闻小贴士:
周英棠,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学者,浙江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制药方向和纳米光热材料的研究。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以第一项目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和省级课题16项,参与973课题、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各1项,已有5件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进行成果转化,累计经费1700余万。近三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Cooridinate Chemistry Review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Energy,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英文书籍2本及章节1章。
范晓芸,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极性光/压电催化材料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先后荣获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杰出青年学者(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青年”(2014年)、新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以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 Chem.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Nanoscale, J. Hazard.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
(核稿:王念东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