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1月19日,应太阳集团2007网站化学与化工学院、科技处、前沿院邀请,清华大学李艳梅教授、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南京大学黎书华教授、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吴思教授、浙江大学鲍宗必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秋禹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魏进家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早校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何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杨伯伦教授、四川大学郑成斌教授、四川大学高戈教授、兰州大学房建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卢忠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清正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谢海燕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钟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薛东教授、江苏大学施伟东教授、天津工业大学魏俊富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屈撑囤教授、山西大学阴彩霞教授等24位专家做客太阳集团2007网站“前沿科学报告”,为学院师生作了线上系列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工学院副院长仝建波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李艳梅教授作了题为“应用于免疫治疗的化学合成疫苗研究”的学术报告。李教授报告从合成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抑制剂设计、免疫治疗相关化学生物学研究、翻译后修饰蛋白的合成与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张早校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反应器及系统研究”的学术报告。针对国际氢能的利用存储研究瓶颈,张教授报告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制储氢材料开发及性能测试、反应器过程分析及强化、应用系统优化以及储氢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何炽教授作了题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化学”的学术报告。针对环境化学中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热点问题,张教授报告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开发高性能催化材料实现难降解低碳烷烃与含O/Cl杂原子VOCs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杨伯伦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双碳目标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过程调控”的学术报告。杨教授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建立生物质解耦转化新工艺、复合载氧体设计制备与硫化床反应器介尺度解析新策略及提出系统热管理调控新思路方面的前沿系统工作。
兰州大学房建国教授作了题为“生物氧化还原调控:研究工具开发和药物先导发现”的学术报告。房教授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氧化还原调控体系化学工具开发、天然分子靶向TR药理学作用机制揭示以及新颖硫醇激活可视化释放体系发展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
江苏大学施伟东教授作了题为“人工光合协同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施教授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发展非金属光催化剂的开发与性能,建立无机/生物协同光催化体系与性能,实现光催化剂光吸收、电荷分离与表面反应高效协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天津工业大学魏俊富教授作了题为“纤维表面功能化及其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纤维及非织造布表面微纳结构的设计与调控、水中微量污染物的快速去除、空气中VOC等有害成分过滤纤维膜材料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作了题为“分子间碰撞传能的量子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动力学、传能动力学、超冷分子反应的量子动力学、量子动力学的困难和挑战等几方面的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魏进家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太阳能热化学储能的钙基载能体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共掺杂钙基储能材料性能、掺杂改性原理,金属掺杂的CaO材料制备等相关研究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谢海燕教授作了题为“活体成像仿生纳米生物探针”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仿生修饰与生物正交功能化结合构建纳米生物探针,自激励仿生探针实现免疫响应过程检测,以及胞外囊泡诊疗系统强化仿生纳米探针构建平台等几方面的内容。
南京理工大学钟秦教授作了题为“二氧化碳捕集及催化转化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先介绍了二氧化碳控制对策及低碳发展前景,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补集、封存及利用以及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和甲醇等研究进展。
西安石油大学屈撑囤教授作了题为“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高乳化、高稳定性含油污泥分质处理的颗粒级配和界面调控新方法,构建了含油污泥减量化、低温催化热解和高温热氧化的梯级协同处理新工艺,满足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要求,开发了集防粘结、炉温梯度控制及尾气达标处理的高温热氧化成套处理装备,并对上述技术开展中试实验与现场工业化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张秋禹教授作了题为“可再构树脂基体的研制”的学术报告。报告以热固树脂基材料的性能与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瓶颈为背景,主要介绍了可再构环氧体系的研究、可再构肟氨基甲酸酯和硫氨脂体系的研究、利用多组分Ugi反应制备可再构树脂基体以及生物质可再构树脂基体的研究四部分内容。
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作了题为“环反应的发展和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合成八元碳环的[5+2+1]反应,[7+1]反应,苯并[7+1]反应;合成七元碳环的[5+2]反应,[4+2+1]反应;合成六元碳环的[5+1]反应,[3+2+1]反应;合成五元碳环的四种[3+2]反应和一种稀-二烯环异构化反应等成环反应的发展与应用中的最近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薛东教授作了题为“光/镍协同催化的C-O/C-N偶联反应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激发态的Ni(Ⅱ)催化的C-O偶联反应和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烃与手性胺的C-N偶联反应的相关研究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卢忠林教授作了题为“大环多胺[12]aneN3化合物设计合成及其基因转染性质研究”的报告。卢忠林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将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单元与单双[12]aneN3单元结合,制备了一系列多功能非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发现,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生物相容性好,转染效率高,部分超过商业转染试剂Lipof 2000的数十倍。细胞转染过程可以清晰地使用单光子荧光和双光子显像所观察,为进一步发展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杨清正教授作了题为“基于BODIPY的光动力治疗敏化剂”的报告。杨清正教授围绕光动力治疗(PDT)这一肿瘤治疗前沿技术,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协同响应型光敏剂、新型a,b位连接的BODIPY二聚体和三聚体Type-I型光敏剂,及其活性氧生成机制以及光物理性质,并将这些新型光敏剂成功应用于癌细胞的高特异性杀灭。
四川大学高戈教授作了题为“C-H Fusion(稠合)反应研究”的报告。高戈教授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串联反应,通过一锅法实现多个C-C和C-N键的构筑,进而合成系列多环芳香烃骨架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其中涉及的多重C-H/C-H/C-N交叉偶联反应,不同底物的差异性反应机理,展望了未来利用稠环反应作为简捷高效工具构筑多环芳香烃的前景。
南京大学黎书华教授作了题为“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反应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线性标度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多参考态电子相关方法、无机及有机金属反应的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工作,着重介绍了基于能量的分片方法(GEBF)和分子中的簇方法(CIM)以及相关应用。
中国科技大学吴思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可逆反应的光响应高分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光响应的小分子基元构筑光响应的高分子体系,以及光响应高分子的响应波长和拓扑结构的调控,着重介绍如何用光切换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使高分子发生可逆的固体到液体的转变,最后介绍了光响应高分子的潜在应用。
四川大学郑成斌教授作了题为“用于现场环境分析的原子光谱方法与装置”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课题组所发展的能够用于环境污染物现场分析的新方法和新装置,成功用于环境中重金属及其形态化合物、总有机碳(TOC)、溶解氧(DO)、“三氮”等指标的现场、原位、快速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作了题为“2D and 3D Tetrapyrrole-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卟啉酞腈化合物有序纳米结构的可控构建及其新型二维、三维共轭材料方面的应用,探索了从功能分子到二维、三维共轭材料的构效关系。
浙江大学鲍宗必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孔结构调控与吸附分离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围绕“MOF材料孔结构调控与分离性能强化”所开展的系统研究工作。建立了同构框架材料孔径精密调控策略,构筑系列与气体分子尺寸相当的超微孔结构,提出了分子最小截面尺寸差异的分离机理,利用孔道择形及限域作用调控气体在微孔内的吸附与扩散行为,实现分离选择性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同步强化。
山西大学阴彩霞教授作了题为“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检测与生物示踪”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硫醇-色烯“点击”反应体系,生物小分子代谢研究,硫醇代谢荧光示踪,双/多重传感机调控多色发射策略,活性硫化物原位精准检测,亚细胞/组织水平SO2生理功能原位精准解析,pH调控硫醇区分检测等相关研究成果。
此次集中的线上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实践性强,每一场报告都能引发与会师生的深入思考,拓宽了师生的学术思维,激发了科研兴趣,进一步活跃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核稿:仝建波 编辑:郭姗姗)